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总经济师范平在推介会上致辞说: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,也是汇聚四大文明的宝地。
放眼望去,飞檐翘角、风铃叮当、撮旗飘扬,尽显古风古韵。凤凰湖、马桥、凤凰阁等景点,向人们讲述着撮镇凤凰地的传说。
撮字,合肥人多不陌生,肥东撮镇便以此字为名。据《肥东县志》记载,在撮镇古城门上方,曾有一块匾额,上面镌刻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天龠长明,意为黄道吉日长开。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、上海、武汉等大城市,以及苏南、皖南、浙江大部、闽北、赣东北、鄂东南的广大地区。大舞台上,庐剧、黄梅戏等各种传统文化演出精彩不断,广场上舞龙、划旱船等民俗文化轮番上演,50米花灯长廊里灯火璀璨,街区里古装卫士巡街……让游客流连忘返,成为合肥周边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之一。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党员、群众,来这里参观学习,年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。
如今,肥东县依托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,结合美好乡村建设,打造瑶岗红色美丽乡村。在陈毅卧室的墙壁上至今还留有他亲笔题写的七绝诗。它大致可分为山歌、秧歌、号子、小调、说唱、器乐曲等,其中又以 秧歌最具代表性。
一时间,从城市到乡村,从清晨到傍晚,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巢湖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,广大群众踩着节拍将巢湖民歌跳进生活中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,巢湖民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,和皖北的花鼓灯同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遥相呼应,形成安徽省南歌北舞的群众文化新格局。巢湖民歌为何久唱不衰?民歌是人民的心声,是人民生活的反映,是时代精神的体现。2011年,李家莲被认定为巢湖民歌省级传承人,2018年被认定为巢湖民歌国家级传承人。
▲南巢歌会领唱、齐唱《巢湖好》。近年来,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已举办了多次,突破了巢湖民歌单一咏唱的传统形式,通过广场舞这种普及率高、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推动了巢湖民歌走进社区、走进村落,在群众中扎根生花、开花结果,日渐成为推广和普及巢湖民歌的一种全新措施。
2017年7月,李家莲和雷玉君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演出,演唱巢湖民歌《绿浪滚滚迎面来》,后在央视播放。▲巢湖民歌传承人、著名民歌手李家莲在演唱《山村风光格外美》。她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、去弘扬……大胆创新广为传唱巢湖民歌的经典曲目有《姑嫂对花》《巢湖好》《太阳出来一点红》《一支秧歌一趟秧》《绿浪滚滚迎面来》《好雨好时节》等。巢湖境内流传的号子也多,人们在劳动中,化辛勤的汗水为高亢的音符,凝聚成诸如《车水号子》、《舂米号子》、《放牛号子》、《犁田号子》、《打夯号子》以及渔民喜爱吆喝的《升帆号子》、《船夫号子》等,在不同的场合下,又以传唱方式与当地民歌融合,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。
2006年,巢湖民歌经国务院批准,首批跻身于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。巢湖民歌既有荆楚激越之风,也有吴越妩媚之韵,由简而繁,由一而多,望风采柳,一直传唱至今。巢湖历史悠久,勤劳智慧的巢湖人民创造了底蕴深厚且灿烂的历史文化,也孕育了独具风情神韵的巢湖民歌。在玩灯时,群众边舞边唱,曲调高亢明亮,抒情色彩浓郁,主要有《弹梨簧》、《花鼓调》、《灯歌》等,加上有民乐伴奏,唱词普遍都能见风挂牌,十分贴近生活,接地气,得民心,通俗易懂,深受群众喜爱。
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家莲。既能让人体味到自然质朴的乡土风味,又有高亢激昂的现代气息。
同时,为了更好地传承、保护和发展巢湖民歌,巢湖市还将其与广大群众喜爱的广场舞结合起来,请专家将巢湖民歌改编成广场舞配乐,并于2015年举办首届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。皖江根据地区党委机关报《大江报》还多次刊登过巢湖民歌。
巢湖文旅 供图在巢南,还广为流行着灯歌,每逢过年时,村村都爱唱灯歌。他们跑遍巢湖大小乡镇,将现存的巢湖民歌记录在册,出版了《巢湖民歌风韵情》、《让乡音告诉你——巢湖民歌散论》等多本珍贵资料。由于巢湖的地理条件优越,水陆交通十分便捷,外地一些小曲、小调、器乐曲等皆源源不断流入,如巢南、巢北所传唱的套曲、清淮调,以及十月相思、打牙牌等,都从江浙等地悄然融入,并成为巢湖民歌的一大元素。特别是司集一带,明清战乱年间,一些移民从桐城、怀宁、潜山等地而来,带来了皖西南一批民歌,其后又与当地民歌融汇,形成了《数板山歌》、《吓老鹰》、《刘姐姐》等新的唱腔,丰富了巢湖民歌的内涵。1959年,民歌手孙业珍等随省歌舞团二次上北京,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文艺晚会,她引吭高歌,把巢北黄山秧歌《太阳出来一点红》 唱进了国家音乐殿堂,再次为巢湖民歌臝得殊荣。小调的曲目较多,流传也十分广泛。
巢湖文旅 供图秧歌的曲调高亢、宽阔,节奏自由、舒展,巢南、巢北大同小异,然《黄山秧歌》、《司集秧歌》、《槐林秧歌》、《沐集秧歌》、《银屏秧歌》、《烔炀秧歌》皆各具特色。巢湖文旅 供图如今,巢湖民歌已作为重要元素,融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中。
1955年,农民歌手胡吉英、刘宏英将《姑嫂对花》唱到了北京怀仁堂,这对巢湖民歌的振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那时候,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巢湖民歌,挑担子有扁担歌,犁田有犁田歌,插秧有插秧歌。
2008年8月,韩国江陵大学教授姜腾鹤率韩国田歌考察团慕名来巢湖,并到司集实地考察、采风,对巢湖民歌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巢湖民歌传承基地也扩展到5个,着手推动民歌传承从娃娃抓起,培养孩子们爱家乡、爱民歌的情感。
为了将巢湖民歌传承下去,李家莲积极履行传承人的职责,长期深入农村走访老民歌手,并深入巢湖民歌传承基地,将巢湖民歌带入大专院校、中小学音乐课堂,2018年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研究员,2019年被巢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,2020年经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,2021年被安徽艺术学院、黄麓师范学校聘为客座教授,通过巢湖民歌传承基地,培养了一批青少年民歌手。改革开放后,巢湖民歌这朵鲜花更加多姿多彩,人们从村头唱到田头,从庭院唱到广场,民歌演唱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。1973年,高中毕业的李家莲被选拔进了刚刚成立的巢县民歌队,拜巢县文化馆的民歌专家魏树由为师,认真学习秧歌演唱,很快就崭露头角。2013年巢湖市成立了巢湖民歌研究会,承担巢湖民歌搜集整理、传承推广、创新研究的重任。
近年来,巢湖民歌除了不断地传承,还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,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,甚至走出了国门。1964年,音乐家李焕之随首都第二批文化工作队来巢县采风, 再次掀起了巢湖民歌创作热潮,使巢湖《渔歌》、烔炀《秧歌》一度走俏,富有浓郁巢湖地方特色的《巢湖好》(陆进词)以及文化工作队在亚父乡体验生活时创作的《电到水乡人欢畅》,成了巢湖民歌的精品。
她接受过高等学府声乐科班教育,愈加坚定将最原生态的民歌唱法和韵味呵护保存。▲巢县音乐工作者挖掘、整理了大批民歌。
司集历来就是民歌之乡,是巢县歌咏活动最活跃的地方。音乐工作者更是不负众望,尤其是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民歌专家魏树由、高歌等以及省音乐工作者,他们扎根基层,搜集整理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,并由文化馆牵头,分别于1974、1979两年,编印了《巢县民歌集》和《巢县民歌续集》。
由于巢湖民歌工作不断发展,国内外前来采风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,如:贺绿汀、周巍峙、向隅、王昆等,均先后深入巢湖部分乡镇,开展过调研活动。▲2015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、山歌巡演活动,巢湖民歌代表安徽省参加。民歌之乡非遗传人民歌之乡孕育非遗传承人。2016年,她带领大嫂子民歌队参加全国民间歌舞大赛,获全国银奖,本人获最佳传承人奖。
▲巢湖民歌《绿浪滚滚迎面来》入选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活动。划龙船调为划龙船时专用曲调,其节奏明快,铿锵有力。
比如,巢湖民歌与戏曲的结合,与广场舞的碰撞,与交响乐的邂逅,每次都能让观众耳目一新。多年来,在中央音乐学院、上海音乐学院、祖国宝岛台湾及韩国学习民间音乐的学生累计300多人来巢湖采风,向她学习巢湖民歌的演唱技巧。
在劳动之余,几个人不期而遇,常以唱小调娱乐生活,代表曲目主要有《十条手巾》、《幸福歌》、《姑嫂对花》等。▲巢湖农民歌手胡吉英。